5.4 面缺陷(1)
5.4.1 外表面
晶體表面結構與晶體內(nèi)部不同,由于表面是原子排列的終止面,另一側無固體中原子的鍵合,其配位數(shù)少于晶體內(nèi)部,導致表面原子偏離正常位置,并影響了鄰近的幾層原子,造成點陣畸變,使其能量高于晶內(nèi)。晶體表面單位面積能量的增加稱為比表面能,數(shù)值上與表面張力σ相等以γ表示。由于表面能來源于形成表面時破壞的結合鍵,不同的晶面為外表面時,所破壞的結合鍵數(shù)目不等,故表面能具有各向異性。一般外表面通常是表面能低的密排面。對于體心立方{100}表面能最低,對于面心立方{111}表面能最低。雜質(zhì)的吸附會顯著改變表面能,所以外表面會吸附外來雜質(zhì),與之形成各種化學鍵,其中物理吸附是依靠分子鍵,化學吸附是依靠離子鍵或共價鍵。
5.4.2 晶界與亞晶界
多晶體由許多晶粒組成,每個晶粒組成是一個小單晶。相鄰的晶粒位向不同,其交界面叫晶粒界,簡稱晶界,如圖5-26 。多晶體中,每個晶粒內(nèi)部原子也并非十分整齊,會出現(xiàn)位向差極小的亞結構,亞結構之間的交界為亞晶界。晶界的結構與性質(zhì)與相鄰晶粒的取向差有關,當取向差約小于10o,叫小角度晶界,當取向差大于10o以上時,叫大角度晶界。晶界處,原子排列紊亂,使能量增高,即產(chǎn)生晶界能,使晶界性質(zhì)有別于晶內(nèi)。
1. 小角度晶界
最簡單的小角度晶界是對稱傾側晶界,圖5-26是簡單立方結構晶體中的對稱傾側晶界,由一系列柏氏矢量互相平行的同號刃型位錯垂直排列而成,晶界兩邊對稱,兩晶粒的位相差為θ,柏氏矢量為b,當θ很小時,求得晶界中位錯間距為D=b/θ。若θ=1o,b=0.25,則位錯間距為14nm。當θ=10o時,位錯間距僅為1.4nm,此時位錯密度太大,此模型已不適用。對稱傾側晶界中同號位錯垂直排列,刃型位錯產(chǎn)生的壓應力場與拉應力場可互相抵消,不產(chǎn)生長程應力場,其能量最低。
扭轉晶界也是一種類型的小角度晶界,其形成模型如圖5-27,將一晶體沿中間切開,繞Y軸轉過θ角,再與左半晶體合在一起。
圖5-27,5-28表示兩個簡單立方晶粒之間的扭轉晶界,是由兩組相互垂直的螺旋位錯構成的網(wǎng)絡。
以上介紹了小角度晶界的兩種簡單模型,一般的小角度晶界都是由刃型位錯和螺型位錯組合構成。小角度晶界的能量主要來自位錯的能量,位相差 越大,位錯間距越小,位錯密度越高,小角度晶界面能 也越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