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當前的位置:首頁>>Inventor>>Inventor2008機械設計應用教程  
  基于裝配關系的關聯設計技巧(7)

     7.6 工序3夾具設計

 1)開始新裝配,引入“工序 3.IPT”;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3-鉆套”,設置成“自適應”;裝 配鉆套端面與零件面相距3mm(這是水平方向裝工件入夾具必要的間隙),參見圖10-67。
      

  2)與零件加工孔裝配,鉆套孔與零件孔等徑,這是為了能使鉆套孔徑與工件加工孔徑相關。參 見圖10-68。
      

 3)復制這個鉆套,粘貼后于另一加工孔軸線對準,兩鉆套端面平齊裝配。

 4)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3-支撐套”,設置成“自適應”;裝配支撐套端面與零件面貼合,孔徑 大于零件加工孔1mm;復制這個支撐套,粘貼后與另一加工孔軸線對準,兩支撐套端面平齊。

 5)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3-平頭釘”,“插入”裝配與零件大圓柱配合。

 6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3-底板”,在平頭釘安裝面上作草圖,投影各安裝軸徑,做等徑構造圓,直徑

80;建底板矩形草圖,與構造圓相切;實體。參見圖10-69。
  

 7)引進兩種檔塊,裝配到位。

 8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3-鉆模板”,在鉆套的安裝面上作草圖,投影安裝軸徑,做出輪廓,施加同心

的幾何約束,添加約束尺寸,參見圖10-70。

 9)拉伸出實體,做與底板之間的支撐結構,完成設計,另存為“工序3.IAM”。結果參見圖10-71。
      

 10)驗證設計數據關聯:打開“零件.IPT”,修改尺寸d100成100,再次打開“工序3.IAM”,

證明關聯有效。

    7.7 工序4夾具設計

  1)開始新裝配,引入“工序4.IPT”;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4-圓柱銷”,并設置成自適應;再引進“4-削邊銷”,因為“4-削邊銷”是“4-圓柱銷”的衍生,只要“4-圓柱銷”的尺寸符 合裝配要求的關系,“4-削邊銷”的尺寸就已經正確了。

 2)將兩定位銷與零件兩個小孔裝配,內外徑配合,端面配合;削邊銷對正角度。

 3)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4-支撐套”,裝配支撐套孔徑比零件大孔達 1mm,支撐面與工件基準 面配合。

 4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4-底板”,與工序3的過程類似。
  特殊地:因為這個工序使用“一面雙銷”定位,工件安裝和拆卸都需要較大的垂直空間,以能完成銷子插入原有工件孔、并定位的動作,因此鉆模就必須設計成可以垂直活動的結構。
  這里為了簡化討論,又能完整地介紹設計模式,僅作出了鉆套和鉆模板,并可模擬上下滑動,

沒有詳細到鉆模板滑動、支撐等結構的詳細設計,相信以夾具為專業(yè)設計的讀者,能夠繼續(xù)完成詳 細設計的后續(xù)內容。

  下面接著完成設計:

 5)引入已經做好的零件“4-鉆套”,設置成自適應,裝配與零件孔配合,套端面距零件按最小 距離10mm。

 6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4-鉆模板”,在鉆套的安裝面上作草圖,投影安裝軸徑和底板邊線,做出輪廓, 添加約束尺寸,拉伸完成。

 7)驅動鉆套的垂直位置,可見鉆模板的動作模擬。

 8)至于滑動鉆模板的其他相關結構,在這里就不繼續(xù)進行設計了。有了目前的結果,繼續(xù)設計 就有了可以關聯的基礎。

    7.8 工序5夾具設計

 1)開始新裝配,引入“工序5.IPT”;繼續(xù)使用“4-圓柱銷”和“4-削邊銷”,與零件兩個小孔 作簡單位置裝配;

 2)再引入“4-支撐套”,簡單地“插入”使它們到位,因為具體參數已經在工序4的設計過程 中被確認,直接使用即可,不需要在這里基于裝配關聯了。

 3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5-底板”,與以前的過程類似,但草圖的具體結構有所不同,因為這個夾具是銑 槽用的。投影槽邊線,底板下邊線與之平行;做構造草圖圓,限定底板其它邊框線的位置。

  參見圖10-72。
 

 4)創(chuàng)建新零建“5-對刀塊”,裝配完成。另存為“工序5.IAM”,參見圖10-73.

 5)驗證設計數據關聯:打開“零件.IPT”,修改“拉伸7”特征的尺寸d109成40;修改“工序

5(銑槽)”特征的尺寸14成18,保存。再次打開“工序5.IAM”,證明關聯有效。

    7.9 工序6夾具設計

  與工序5基本上相同。

 1)定位元件按照工序5的處理。裝入做好的“6-鉆套”,與要加工的孔裝配對準,端面間隙10mm。

 2)創(chuàng)建新零件“6-鉆模板”,過程類似于工序 5。驅動鉆套的垂直位置,可見鉆模板的動作模 擬。參見圖10-74。
     

    7.10 點評—基于裝配關聯的并行設計

  這一套設計的原始基礎是“零件.IPT”,最終結果參見“All .IAM”。

  先由工藝設計師,按照工藝規(guī)程創(chuàng)建個工序的工序模型,之后就可以由六名工程師、同步進入 六套夾具各自的設計過程。這是典型的“并行設計”,Inventor已經能較好地完成了。

  所有結果,都是在工藝、工裝設計師清晰的設計構思基礎上,利用Inventor基于裝配關系設計 和衍生的表達規(guī)則,用“逆向衍生”圓滿完成了設計數據的有效關聯,而且可以在產品設計具體參 數可能尚未完全確定的條件下,并列開始工裝設計。

  在逆向衍生的過程中,工藝設計師完全可以在原始零件基礎上順利添加工藝結構特征,例如: 加工余量、要切除的輔助工藝結構…

  無論是基于裝配關系的“自適應”、利用設計數據表、利用其它零件的輪廓投影、甚至是直接“獨 立硬性建!钡慕Y果… 只要“有”這個零件,這種逆向衍生的技術方法,都能正確實現相關工裝設 計中的數據關聯。

  這種過程,也是完整地再現了工藝設計的思維過程,并且合理地使用Inventor的規(guī)則進行了表 達。即使是產品設計在結構上作了改變,上述過程也能比傳統設計更容易地實現相關修改。這也就 是“源于傳統設計、高于傳統設計”的具體表現。

  當然,在這個過程中,總體設計思想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,而這些指導思想,正是工程師現有 的經典設計規(guī)則與Inventor可實現的規(guī)則有機整合之后的結果。這次設計沒有像前邊的例子,使用 基于多個零件參數的關聯,是因為原始設計可能是基于裝配約束的方法所創(chuàng)建,而這種方法將不會 留下充分的參數。

     8.設計詳解之五:夾層板設計實例分析

    8.1 現有設計背景介紹

 ◆兩塊薄板,1mm和3mm厚,間距20mm,中間用發(fā)泡塑料填充做絕熱層。最后做成一片墻板, 這是許多“方艙”類產品設計的習慣。

 ◆3mm為主板,可能開一些窗口,并與1mm板相關。

 ◆1mm副板既要與主鈑開口關聯,還會有自己的結構。

 ◆板上的窗口,因為工藝的限制,不能在組裝和填充發(fā)泡材料之后再加工,只能在制作板零 件時加工。

    8.2 設計過程討論(見008.IAM)

 1)創(chuàng)建主板008-1.IPT,10mm倒角是為了實際裝配中對準位置之用。

 2)創(chuàng)建副板008-2.IPT,衍生于主板,用草圖線切割到1mm的新厚度,這樣確保外框尺寸形狀 是關聯的。

 3)新建裝配008.IAM,引進兩塊板,按間距20mm裝配好。

 4)編輯主板,做窗口草圖。完成后,可見副板已經開出對應窗口,參見圖10-75。這就是衍生 的作用,很符合設計構思的表達要求。這就是兩片板共同結構的設計和未來調整的技術方法。
 

 5)編輯副板,在跟隨主板開出的窗口基礎上做出補充加工的結構,參見圖10-76。這就是從屬 零件獨立結構的設計和未來調整的技術方法。

 6)編輯主板,開出四個孔,完成后,會在副板上也同樣有孔。解決方法是:再編輯副板,利用 投影孔的輪廓,拉伸“到”反面,堵死這些孔。參見圖10-77。
    

  這樣做,是因為衍生功能還沒有細致到可以控制特征是否衍生進來的程度。

    8.3 點評—裝配特征和衍生

  可見,衍生在這種需求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。這類設計可能的表達方法是:

 ◆共同的結構在主板(衍生原始零件)上做結構;

 ◆主板上有、副板上沒有的結構就在副板上填死;

 ◆副板上有,主板上沒有的結構,只在副板上(衍生結果零件)上做。

  按說,Inventor的裝配環(huán)境的特征,具有這類設計表達所需要的全部功能,實際上高于利用衍 生的造型能力,為什么筆者在這里不用?

  最關鍵的問題,Inventor的規(guī)則是:“裝配環(huán)境下的特征,只在裝配狀態(tài)下存在,而不會在零件狀態(tài)下存在”。因此這個功能設計成“不將特征落到零件本身的特征樹中”,這就極大地限制了裝配 環(huán)境特征這個極有意義的功能的實際用途。

  以這個設計為例,因為發(fā)泡材料的強度很差,不能在發(fā)泡后切削出墻板的窗口,更無法在發(fā)泡 之后沖裁,就只能在零件制造階段完成。而這些窗口,則確實是基于裝配環(huán)境才能正確表達設計思 維的。如果發(fā)泡材料和墻板窗孔結構,用Inventor的裝配環(huán)境特征,將無法出合適的工程圖,因為 這些特征不能帶到零件中,也就不能出現在零件工程圖中。

  筆者很為裝配下的草圖與特征功能嘆息,如果往前再走“一步”,就到終點了…

第  [1]  [2]  [3]  [4]  [5]  [6]  7  [8]  頁
版權所有    民眾工作室.制作